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9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340篇
测绘学   971篇
大气科学   107篇
地球物理   604篇
地质学   878篇
海洋学   231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47篇
自然地理   15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41.
X射线荧光技术用于西秦岭地区金矿勘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相成 《铀矿地质》1990,6(5):303-307
本文根据用轻便型X射线荧光仪在西秦岭数个金异常区测量金的伴生元素——砷的荧光强度,间接找寻金矿的实践,阐明用该仪器可快速圈定金矿远景区和揭示隐伏金矿体,提高找矿效果。并对使用X射线荧光技术进行现场测量及配合金异常查证工作,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2.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碎屑岩地层中铅锌活化迁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志健  唐宏 《地球科学》1991,16(2):181-188
  相似文献   
143.
种瑾  米丰收 《内陆地震》1991,5(2):155-160
利用JM—3型数字金膜测汞仪对渭河盆地活动断层进行壤中气汞测量,取得了初步结果。认为,壤中气汞异常与活动断层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测汞寻找隐伏活动断层,判定断层活动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4.
本文以红外细分波段新疆铁木尔特航带为例,依据不同地质体各自的光谱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多种信息复合等技术与综合分析方法,使该地段的矿化特征提取收到了良好效果。 本航带的矿化特征信息在图像处理结果中表现为黄色异常色调。它反映了当地多金属成矿带中二氧化硅含量低、全铁含量较高的岩矿矿化特征。团块状黄色异常色调表示出地表出露的铁帽、磁铁矿化和矽卡岩化的分布状况。野外验证表明,黄色调的分布地域与实地的地表矿化范围相吻合。 遥感特征信息提取的综合分析方法包括信息基本特征分析、图像处理、后验分析和机理解释等四个相互联系的步骤。研究表明,只有经过综合分析,才能揭示出特征信息的内在规律性,使特征信息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5.
梁树权  肖宏展 《岩矿测试》1991,10(4):259-261
本文采用熔融联苯萃取8-羟基喹啉钛,继后溶固相于N,N-二甲基甲酰胺中,在390nm处测量吸光度。实验确定了各参数的最佳值,其摩尔吸光系数为7.9×10~3L·mol~(-1)·cm~(-1),一些干扰元素可以掩蔽。方法迅速、简便,用于测定铍铜合金中的痕量Ti,所得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6.
本文研究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高纯硝酸钡中超痕量重金属元素的分析技术。提出在大量钡基体存在时,采用小体积萃取体系APDC-MIBK同时萃取纳克级的Fe、Cu、Co和Ni。该法具有灵敏度高、无干扰、操作方便和减少沾污等特点。方法检出限为:Fe 7.2ng/g、Cu 12.8ng/g、Co 4.4ng/g和Ni 6.7ng/g。应用于红外光纤原料硝酸钡、硝酸铝中痕量重金属的测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7.
北京平原区基岩井水位的年动态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车用太  简春林 《地震地质》1994,16(3):255-263
系统阐述了北京平原区10口地震地下水位动态观测井及其水位年动态特征,主要分析了降雨与开采对年动态特征的影响,讨论了大同-阳高地震前后某些井水位长期异常的信度  相似文献   
148.
提出一种基于松弛法的影像边缘提取算法.本文详述了边缘标号的设置及初始概率的计算,并根据邻域内的信息分布,综合考虑了边缘的先验知识,设计出自适应的支持函数.  相似文献   
149.
The early diagenetic environment of intertidal sandy sediments (sands) and muddy sediments (muds) is described and compared from two cores taken from an unpolluted part of the Manukau Harbour, New Zealand. Extraction techniques characterized the form of the trace elements (Fe, Mn, S, C, Pb, Zn, Cu) at different depths in the sediment. Dissolved forms of Fe, Mn, and S were measured in interstitial water. Nonresidual metal concentrations, humic acid, FeS, and FeS2 are an order of magnitude higher in the muds than in the sands because of dilution by unreactive sand particles. Muds contain a larger proportion of metals in the mobile fractions; exchangeable (Mn), carbonate (Mn, Fe, Zn), and easily-reducible oxide (Fe, Mn, Zn, Pb). This is due to greater surface area (for Mn adsorption);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MnCO3, FeCO3, and FeS precipitation; and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easily reducible iron oxide and humic acid. Therefore, compared to the sands, muds are more important as reservoirs for toxic metals, both in terms of quantity and availability. At either site there was very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orms of Zn, Pb or Cu identified by sequential extraction as sediments changed from oxic to anoxic conditions. On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the amounts and proportions of som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that bind metals, viz., amorphous iron hydrous oxides, humic acids, and FeS2, do not change much. Other components that do change with redox conditions, for example, manganese phases and FeS, are only minor components of the sediment. Redox conditions, then, have relatively little effect on trace-metal partitioning in the sediment matrix of these unpolluted sediments.  相似文献   
150.
景北科 《地震》1995,(2):161-165
西影井水位自1974-1978年三次井溢后,1989年9月以来又出现了一次大起大落的特异变化。很多学者都十分关注这罕见的现象,并认为是区域应力增强所致的。经过多年的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与地裂并由此导致地下岩层的层间错动与井管变形破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